精彩小说尽在书香雅居!手机版

书香雅居 > > 重回1975:开局举报仇人赵国年狗剩热门完结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重回1975:开局举报仇人(赵国年狗剩)

重回1975:开局举报仇人赵国年狗剩热门完结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重回1975:开局举报仇人(赵国年狗剩)

82年典藏汽水 著

都市小说完结

小说《重回1975:开局举报仇人》“82年典藏汽水”的作品之一,赵国年狗剩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全文精彩选节:商业巨擘李阳被至亲背叛,坠楼身亡,醒来竟成了1975年的病弱知青赵国年。 看着镜子里这张苍白脸,和手里那封退婚信,他笑了。 上辈子能白手起家,这辈子带着未来四十年的记忆,还怕玩不转这年代? 村里人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被城里青梅竹马退婚是活该。 他转头盯上了牛棚里那个未来会成为首席经济学家的“黑五类”女儿。 利用前世信息,他暗中运作,送上第一份“投名状”。 恢复高考消息传来,全村人挤破头复习时,他早已将目标瞄准南方那片试验田。 数年后,当人们惊呼“万元户”时,他已是隐形势力遍布南北的幕后大佬。 曾经的背叛者循迹找来,跪求原谅。 赵国年搂着身边气质卓然的妻子,晃着搪瓷缸: “原谅你是上帝的事,我的任务...” “是送你们去该去的地方,用这个时代允许的方式。”

主角:赵国年,狗剩   更新:2025-11-11 03:00:5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破木门,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

赵国年眯了眯眼,适应着外面的光线。

知青点的小院里静悄悄的,其他知青应该都去上工了。

几只瘦鸡在角落里刨食。

他走到院中的水缸旁,拿起飘在水面上的葫芦瓢,舀了半瓢凉水,咕咚咕咚灌了下去。

冰凉的水划过喉咙,暂时压下了那股灼烧感,也让他的头脑更加清醒。

当务之急,是补充营养,恢复体力。

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宏图大志都是空谈。

钱和粮票是最大的问题。

原来的赵国年几乎身无分文,每个月那点微薄的工分,勉强够糊口。

指望不上任何人,只能靠自己。

他回到屋里,开始翻找。

那个破木箱里,除了几件打满补丁的旧衣服,就是几本红宝书和一些旧报纸,再无长物。

炕席底下,枕头套里,他都摸索了一遍,最终只找出皱巴巴的五毛钱和几张过期的地方粮票。

穷,是真穷。

但赵国年的眼神没有丝毫气馁。

上辈子他白手起家时,比这还要艰难十倍。

至少,他现在拥有最宝贵的财富——对未来的预知。

他开始在记忆中搜索这个年代,在靠山屯这种地方,能够快速、安全获取第一桶金的方法。

投机倒把?

风险太高,现在风向还很紧,为了这点小钱冒身败名裂的风险,不值当。

进山打猎?

这身体现在连弓都拉不开,遇到野猪怕是给人家送点心。

他的目光扫过院子里的鸡,扫过墙角堆着的柴火,最后落在远处连绵的青山上。

靠山吃山。

现在是75年初夏,山里的野果子应该开始成熟了。

记忆里,靠山屯后山有一种野山杏,个头不大,但味道极酸,村里人很少摘来吃,往往熟透了就烂在山上。

但这种酸杏,如果加工一下……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山楂糕、果丹皮这类零嘴,在城里一首是紧俏货,尤其是对孩子和妇女而言。

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关键是原料便宜,甚至免费。

山杏虽然酸,但富含果胶,正是制作果脯的好材料。

只要通过反复煮制、加糖(或寻找替代甜味剂)来中和酸味,就能变成美味。

糖是稀缺品,但并非没有替代品。

甘草根带有天然甜味,山里就能找到。

还可以用玉米芯熬制糖稀,虽然甜度低,但成本几乎为零。

思路逐渐清晰。

第一步,利用免费的野山杏和低成本甜味剂,制作出简单的山杏脯或浓缩杏酱。

第二步,想办法把这些东西变成钱或急需的物资。

目标客户?

不能是村里人,大家都没钱。

目标应该放在公社、或者偶尔来村里的采购员、以及……那些下放人员身上。

他们虽然落魄,但有些人手里可能还藏着些硬通货或者全国粮票。

想到这里,赵国年的目标更加明确——牛棚的苏家父女。

帮助他们是长远投资,但短期内,或许也能从他们那里打开一个换取资源的缺口。

苏教授是知识分子,苏念瑾正值青春,对于甜食这类东西,应该不会完全抗拒。

说干就干。

赵国年重新走出院子,他需要先实地考察一下后山的山杏资源,顺便看看能不能找到甘草。

他沿着记忆中的小路往后山走。

路上遇到几个收工回村的社员,看到他,都投来异样的目光,有的还凑在一起低声议论,隐约能听到“退婚”、“病秧子”之类的字眼。

赵国年面色平静,仿佛没看见也没听见。

这种程度的闲言碎语,对他构不成任何影响。

他的脚步虽然虚浮,但方向明确。

村南头那片区域更加荒凉,几间摇摇欲坠的破旧土房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那就是牛棚。

以前是用来关牲口的,现在成了安置“黑五类”的地方。

他远远地望了一眼。

牛棚外围着简陋的篱笆,院子里静悄悄的,看不到人影。

他没有贸然靠近,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需要先准备好“敲门砖”。

他绕过牛棚,继续往后山走。

山脚下植被茂盛,他很快发现了几株野山杏树,上面果然挂满了青黄相间的果子。

他摘了一颗尝了尝,酸得他眉头紧皱,但果肉饱满,正是他需要的。

接着,他又在草丛中找到了几株甘草,小心地挖出根部。

资源有了,下一步就是试验。

回到知青点,其他知青还没回来。

他找了个破瓦罐,清洗干净,将采来的山杏去核,甘草根切碎,又找了几根干净的玉米芯。

生火是个技术活,原来的赵国年身体弱,很少干这个。

但现在的赵国年,灵魂里装着的是曾经在创业初期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的李阳。

他笨拙但耐心地引燃柴火,将山杏、甘草和玉米芯一起放入瓦罐,加上水,慢慢熬煮。

烟雾缭绕中,他蹲在灶棚前,看着跳跃的火苗,眼神专注而坚定。

这简陋的灶火,就是他在这七十年代,点燃的第一缕希望之光。

他知道,这第一次尝试很可能失败,味道或许会很奇怪。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行动,是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能力。

瓦罐里的液体开始咕嘟咕嘟冒泡,一股混合着酸涩和淡淡甜香的气味弥漫开来。

赵国年用一根树枝小心地搅动着。

第一步,己经迈出。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